海龙实验幼儿园园长 李胜男
从事幼教17年,从主班老师到园长,我始终相信:教育的本质,是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,是让每个生命在适宜的土壤里舒展生长。三个月前,我从市区来到乡镇幼儿园,当双脚踩进泥土,当乡音萦绕耳畔,我忽然读懂:这里正是《学前教育法》“扎根生活、贴近自然”理念最生动的实践场。
一、以“自然”为课: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六条强调“以儿童生活为基础,支持亲近自然、实践探索”。
园里的种植区,是我们的“活教材”,老师带着孩子撒菜籽、间苗、观察植物生长,泥土沾满小手,露水打湿衣角,却让“自然教育”从课本走进现实。我跟着孩子们一起翻土,哪怕手掌磨出水泡,却在泥土里找到了教育的“根”——乡镇孩子熟悉菜园,何不结合传统文化?我们开辟中草药种植区,种下云南白药、土大黄、牛蒡、五味子等30余种药材,还尝试种人参。当孩子蹲在田埂边记录药材生长,当他们用方言说出“老鹳草可以清热解毒、还能消肿止痛”“云南白药可以治好我的蚊子包”,我看见法律里“素质教育”的要求,正通过泥土与汗水,悄悄浸润孩子的心灵。
二、以“协同”为桥:让家园共育有温度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八条明确“幼儿园应指导家庭科学育儿”。
农村留守儿童多,隔代抚养是常态。记得正义村的奶奶为了孙子入园,因校车线路远急得团团转。我们多方协调,终于让孩子坐上校车。入园后,老师每天细心、耐心地呵护着他,两周后当外出打工的父母来接他回家,孩子却抱着老师不愿离开,这份依赖是“科学育儿”最生动的注脚。当他父母看到孩子眼里的光,当奶奶握着我的手说“谢谢”,我懂得,家园共育不是文件里的条款,而是帮每个家庭解决“急难愁盼”,是让老师成为家长的“同盟军”,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三、以“科学”为尺:让成长拒绝“抢跑”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九条严令“禁止小学化”,但初到园时,“识字算数”仍是家长关注的焦点。
“今天学了几个字?”“有没有作业?”这样的追问背后,是焦虑与误解。对游戏化、生活化的理念接受程度需要提升。我们组建教师宣传队,每天下班后走街串巷,给年轻家长看“游戏中学习”的视频,陪老人聊“孩子玩泥巴的好处”,甚至蹲在村口,用真实案例告诉家长:“会算两位数加减法的孩子,未必比会搭积木的孩子更快乐,思维更加活跃。”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班女孩,在民办园学了英语和算术,却总皱着眉头。我们用《学前教育法》条文结合孩子的日常状态耐心沟通,最终让家长点头:“原来‘玩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。”为了幼儿教育更加科学,为了让更多幼儿受益,我知道宣传工作不能停止,帮助乡镇家长转变观念,提升对学前教育的认知,做到科学育儿。
四、以“信念”为帆:让泥土里长出希望
乡镇幼教有挑战:师资薄弱、观念滞后、资源有限……但《学前教育法》如灯塔,照亮前行的路。
看那菜园里,新播的菜籽正顶开土层;中草药田里,五味子的藤蔓正悄悄攀爬;活动室里,孩子用玉米秸秆做出“小房子、小动物”,用泥土捏出“爸爸妈妈”,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成长,正是法律所守护的“童年本真”。我始终相信:当教育扎根乡土,当我们把“尊重儿童”“科学保教”刻进日常,泥土里就会长出最蓬勃的生命,乡镇孩子的眼睛里,就会永远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。
从市区到乡镇,变的是环境,不变的是初心——做《学前教育法》的践行者,让每个孩子在自然中探索,在关爱中成长,在游戏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这一路或许辛苦,但当听见孩子用乡音喊“园长妈妈”,当看见他们在泥土里笑得那样灿烂,我便觉得:所有的深耕,都值得。
(初审:何香仪 复审:李大维 终审:赵准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