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黄莎莎
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基石和重要社会公益事业,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重大使命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的颁布实施彰显了党和国家保障适龄儿童教育权益的决心,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“有专门法可依”的新阶段。作为一线幼儿教师,我深切感受到这部法律带来的职业尊严与方向指引——它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与法定职责,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守护童心、深耕专业,在法治护航下书写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一、倾听儿童声音——从“成人本位”到“儿童为本”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十四条“倾听、了解学前儿童的意见”,如镜子般清晰地映照出我的观念转变轨迹。执教初期,我习惯用“老师觉得”替代幼儿声音,从座位安排到活动设计,皆以成人逻辑包办代替。转折始于新年联欢会的尝试,我将策划权交还幼儿。他们自主成立小组,用四天时间完成节目编排、道具制作与问题解决,呈现出一台童趣盎然的演出。从“老师觉得”到尊重孩子声音,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的教育方式,更让我深刻理解到教师的角色应是守护者与支持者,而非强行引导方向的舵手。当尊重取代说教,放手替代干预,每个孩子都能在信任的阳光下,绽放出专属的生命芬芳。
二、重构教育生态——从“模拟情境”到“真实生长”
曾经的我执着于设计高结构、虚假情境的教育活动,轻视幼儿生活中看似散漫的探索,直到俯身倾听儿童、将生活主动权交还他们时,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六条“以儿童生活为基础”如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。当餐后散步成为观察蚂蚁的有趣时刻,当孩子们在晒秋过程中发现自然的奥秘,当废旧纸箱被创意改造成可拆卸火箭,我惊奇地发现最鲜活的教育场域不在教案里预设的环节,而在幼儿蓬勃生长的生活现场。如今褪去“课程设计师”的匠气,我成为“生活采撷者”:幼儿园的庭院化作无边界课堂,生活中的问题变成课程生长点,孩子们用分白菜学除法、借电子秤理解重量,在真实场景中建构认知。我不再催赶他们奔赴未来,而是陪伴他们在当下的烟火气息中从容成长,因为剥毛豆时指尖的触感、争论树叶形状时的童言稚语,都在印证着法律传递的真理——童年不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日子,童年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生活。
三、破局衔接焦虑——从“抢跑迷思”到“科学启蒙”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九条明令“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”,直指幼小衔接的核心矛盾。面对家长要求增设拼音、算术的压力,我也曾陷入“知识灌输”的误区,无力解释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。直至开展自主游戏实践,我的教育认知才真正觉醒:在积木建构区,孩子们自发讨论设计方案,用雪糕棒反复比对门框比例,创造专属符号标注功能分区,更以故事形式复述整个游戏。这种基于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,正是幼儿建构认知网络的关键路径。我将游戏观察记录、师幼互动案例以可视化形式呈现于主题墙面,并在家长开放日中解读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认知发展。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专注解决问题的眼神、充满创意的表达,曾经的“抢跑焦虑”逐渐消解,他们也开始领悟法律条文背后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。
学前教育法不是冰冷的框架,而是无数教育理想的结晶。当法律条文转化为晨间活动里蹲下的身影、课程设计中跳动的童心、家园共育中释然的微笑时,我们便共同建造了守护童年的温馨港湾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能看见孩子眼睛里的星辰大海,更能在法律的护航下,为他们托起一片永远晴朗的天空。只有当每位教师都成为“童年的守护者”,学前教育才能真正实现“从法律文本到生命关怀”的终极跨越,让每个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,开启美好人生的篇章。
(初审:何香仪 复审:李大维 终审:赵准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