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边州教育学院 白美花 赵洁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的颁布与实施,为学前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它既是规范办园治教的法治基石,更是撬动理念革新、驱动实践升级的关键引擎。在学思践悟中可见,这部法律正以蓬勃之力,推动学前教育领域实现系统性、深层次变革。
一、明晰教育本质:从“技能传授”到“全人发展”
以往学前教育实践中,部分教师将教育狭隘等同于幼儿技能培养,过度关注其绘画技法、舞蹈动作等知识或技能成果的掌握,却忽略了幼儿的情感体验、创造力激发、社会性发展及幼儿间简单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。学前教育法实施后,重新界定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,明确其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,强调关注幼儿全面成长,注重培养其好奇心、探索欲、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社会情感等,促进幼儿在身体发育、认知发展、情感表达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共进,为其成长为完整、独立且富有个性的个体筑牢根基。
二、转变教学方式:从“单向灌输”到“互动探究”
传统学前教育课堂教师往往扮演着绝对主导者的角色,将“知识传递”置于核心地位,幼儿在被动接受过程中,自主探索、自发提问、自由表达机会相对较少。学前教育法强调以幼儿为主体,鼓励多样化教学方式。如今,幼儿园积极推进教学模式革新,打破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固有形态。通过创设趣味化、生活化的主题情境,引入开放性材料与多元互动设施,将原本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,精心打造成充满探索活力的互动探究场所,让幼儿在操作、观察、提问、讨论、探究中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提升。
三、强化教师素养:从“知识储备”到“专业引领”
学前教育法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,新时代幼儿教师须具备全面素养,包括专业知识、观察力、沟通能力和教育机制。教研活动聚焦提升教师专业引领能力,开展“幼儿行为解读工作坊”,通过视频案例分析、现场观察记录,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观察方法,精准识别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求;创新“问题导向式教研”,针对实践难点组建专题小组,经文献研究、跨园交流、专家指导形成解决方案;依托“师徒结对 + 同伴互助”机制,优化教研活动开展流程,通过共同备课、同课异构、反思互评,系统性推动教师群体专业成长。
四、凝聚教育合力: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协同共育”
学前教育是系统工程,需要家庭、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参与,学前教育法明确各方责任义务,为协同共育提供法律保障。实践中,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、亲子活动普及科学育儿知识,并鼓励家长担任“家长助教”,以此推动家庭教育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;与社区合作开展教育活动,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,让“园—社”联动成为幼儿成长的“活动材”。与此同时,将教研工作融入协同共育体系当中,探索组织“家园共育专题教研”路径,邀请家长代表围绕教育主题共同探讨方法,形成教育资源共享、教育责任共担、教育成果共育的良好局面。
五、深化教研转型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科学赋能”
学前教育法实施对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。着力推动教研范式从依赖个人经验向依托科学研究转变,构建“实践—研究—改进”的闭环教研体系。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,聚焦教育实践真问题,形成可推广策略;引入专业研究工具,提升教研科学性与精准性;搭建“云端教研平台”,打破地域限制,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共享,定期推送内容,开设在线研讨、专家答疑板块,驱动多方深度对话,孵化高质量教研成果。
学前教育法的实施,不仅是规范要求的完善,更是教育哲学的重塑。教研员作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“思想摆渡人”,肩负着将法律精神转化为实践智慧的使命,需以敏锐的专业洞察穿透条文表象,要以深耕细作的专业坚守,继续引导一线教师更新理念、优化实践,创新教研方式,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、优质方向发展,为幼儿未来奠定坚实基础。
(初审:何香仪 复审:李大维 终审:赵准胜)